「口述歷史系列A」是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的叢書,目前發行十一本書,都是與二二八事件有關的口述記錄。其中《悲情車站二二八》、《基隆雨港二二八》、《嘉義北回二二八》、 《噶瑪蘭二二八》四本是復刻新版,以前由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發行,叢集是屬於「臺灣本土系列二」。內容與作者簡介如下:
一、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1995年2月,總324頁。
這十六條冤魂,有的是勇於維護人民權益的民主先進;有的是試圖和平解決的談判使者,他們的犧牲,赤裸裸的反映出執政者的殘酷,但無疑地,也將成為臺灣人正直、負責、勇敢、法治的精神典範!
‧張炎憲──一九四七年生,嘉義人。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王逸石──一九三九年生,嘉義人。世界新聞專科新聞編採組畢業。現為嘉義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執行長。
‧王昭文──一九六五年生,嘉義人。淸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時報編輯。
‧高淑媛──一九六五年生,臺北縣人。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攝影
‧宋隆泉──一九五七年生,宜蘭人。曾任《自由時代週刊》攝影編輯。現為自由攝影者。
二、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1995年2月,總319頁。
二二八事件中,嘉雲地區包括仕紳、學生、農人、軍伕、商販、工人……,他們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無怨無悔、戮力追求的,僅只是為了維護身為臺灣人的基本尊嚴!
本書收錄的訪談紀錄,具實而質樸的呈現出事件參與者在衝突中遇害;在逃亡中遭屠;以及事件後遭整肅、誅連親朋的慘酷景貌;並娓娓道出當年民軍抗爭的心路歷程。他們留下的事蹟,將豐富臺灣歷史的內在精神。
‧張炎憲──一九四七年生,嘉義人。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王逸石──一九三九年生,嘉義人。世界新聞專科新聞編採組畢業。現為嘉義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執行長。
‧王昭文──一九六五年生,嘉義人。淸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現為臺灣時報編輯。
‧高淑媛──一九六五年生,臺北縣人。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攝影
‧宋隆泉──一九五七年生,宜蘭人。曾任《自由時代週刊》攝影編輯。現為自由攝影者。
三、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採訪記錄,《嘉雲平野二二八》,1995年2月,總367頁。
地緣上的互動關係,以及民風的強悍、講義氣,雲林、嘉義各鄉鎭,北港、朴子、新港、梅山、古坑……等地的民衆,在反抗惡政、保護鄉民的同仇敵愾下,共同寫就了臺灣二二八事件中的最後抗爭史詩。
從本書收錄的三十七篇嘉雲地區口述歷史訪問紀錄中,攻打虎尾機場、斗六市街戰、北港自衛隊、崁脚遇伏、樟湖的抵抗等等,一幕幕如史詩電影般的壯闊場景,鮮明勾勒出臺灣人民縱使只有竹篙、菜刀、武士刀,也敢挺身反抗的豪情與壯志!這些將是臺灣人民永遠的寶貴資產。
‧張炎憲──一九四七年生,嘉義人。
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為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王逸石──一九三九年生,嘉義人。
世界新聞專科新聞編採組畢業。
現為嘉義市二二八關懷協會執行長。
‧王昭文──一九六五年生,嘉義人。
淸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現為臺灣時報編輯。
‧高淑媛──一九六五年生,臺北縣人。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攝影
‧宋隆泉──一九五七年生,宜蘭人。
曾任《自由時代週刊》攝影編輯。
現為自由攝影者。
四、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採訪記錄,《臺北南港二二八》,1995年2月,總318頁。
如果說,臺灣靑年的爲義從容赴難,具有悲壯的陽剛之美;那麼,臺灣女性忍痛含悲、延續生命的堅毅,更具有陰柔中的偉大。
二二八受難女性家屬在遭逢巨變後,一肩雙挑,獨力照養子女、撐持家務以及忍受世態炎涼的辛酸,在本書的訪談紀錄中潺潺流瀉,自然而樸實。不僅刻劃出二二八的悲憤與歷史意義,更見證了臺灣女性生活史的精神內涵。
‧張炎憲──一九四七年生,嘉義人。
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為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胡慧玲──一九五八年生,臺東人。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
曾任《自由時代週刊》副總編輯。
現任職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
‧黎中光──一九五九年生,新竹人。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職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攝影
‧宋隆泉──一九五七年生,宜蘭人。
曾任《自由時代週刊》攝影編輯。
現為自由攝影者。
五、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記錄,《臺北都會二二八》,1996年2月,總226頁。
本書收錄了有關林茂生、宋斐如、阮朝日、吳金鍊、蔣渭川、廖進平、林麗鏘、郭琇琮等人的口述歷史訪問。從其家屬敍述中,具體而微勾勒出二二八事件時,活躍於臺北都會區的臺灣菁英,他們從嚮往「祖國」、希冀能重建臺灣,到眼睜睜看著臺灣在國民黨的高壓統治下,毫無法紀,於是挺身而出,要求改革,最後卻成爲「祖國」的「叛亂首謀分子」,被捕殺、槍斃、橫死的血淚歷程。其間有奮激昻揚,也有悲傷無奈,更有對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的大愛……
‧張炎憲──一九四七年生,嘉義人。
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為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胡慧玲──一九五八年生,臺東人。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
曾任《自由時代週刊》副總編輯。
現任職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
‧黎澄貴──本名黎中光。一九五九年生,新竹人。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職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六、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記錄,《淡水河域二二八》,1996年2月,總286頁。
淡水河域,向來是臺北盆地的生命之泉;而在二二八時, 它也是無辜百姓被殘酷棄屍的哀傷之河。本書所收錄的口述歷史訪談地區,包括北門至臺北大橋、中山北路、松山、汀州街、士林、淡水、三重、金山、野柳、瑞芳和新店等地,涵蓋了淡水河流域所經的豐饒土地。國民黨軍警屠殺民衆的景象,一幕幕的在這些臺灣人居住的老社區上演。許多泡水、腫脹、變形的屍體找不到家人;許多倖存的家人在驚懼之餘焦急奔忙中,仍遍覓不著骨血相依的親人……
‧張炎憲──一九四七年生,嘉義人。
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為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研究員。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胡慧玲──一九五八年生,臺東人。
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
曾任《自由時代週刊》副總編輯。
現任職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
‧黎澄貴──本名黎中光。一九五九年生,新竹人。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現任職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十一、張炎憲、曾秋美主編,《花蓮鳳林二二八》,2010年4月4日,總465頁。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祢為我擺設筵席;祢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林滿溢。
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聖經》詩篇23:4-26
‧張炎憲──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博士,曾任國史館館長,現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及台灣師範大學、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兼任教授。有關二二八事件主要專著:《悲情車站二二八》、《基隆雨港二二八》、《嘉義北回二二八》、《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南港二二八》、《諸羅山城二二八》、《淡水河域二二八》、《臺北都會二二八》、《嘉雲平野二二八》、《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新竹風城二二八》、《王添灯紀念輯》、《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二二八事件辭典》等。
‧曾秋美──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班,曾任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文物研究組研究員,現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台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