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台灣新文化》第14期(1987年11月)目錄

黃怡,〈編輯月記〉,頁1
  ‧新文化焦點‧
    〈理想的台灣人民電視台專輯〉,頁5-20
  自一九六二年十月台視開播後,台灣的電視消費者已經忍受二十五年了。這四分之一個世紀裡,台灣國民的平均所得從六萬一千新台幣,增加到十二萬九千新台幣,電視內容的庸俗化却日甚一日。
  台灣經濟的發達與電視文化的庸俗固然有關聯,但更可怕的是國民黨對全民思想實行政治控制,使電視內容的庸俗化變成一種統治上的便宜措施,即使電視消費者有其他多元的需求,也不可能透過媒體消費市場的自由運作機能,而獲得適當的協調和滿足。
  「理想的台灣人民電視台」這個大特輯想鼓吹的槪念是:「自由化」不僅限於財經政策、大陸政策……,應該更包括電視文化政策……,「人權」不僅限於監獄人權、婦女人權……,應該更提倡電視消費者人權。傳播訊息的流通、豐盛,決定了我們思想領域的寬或窄,思想路徑的多或寡,而這關係到我們能否邁開脚步,尋覓或創造台灣的文化財產。電視這個無遠弗屆、觸目皆是的大衆傳播媒體,值得我們以最興奮的心情去聲討它、去改造它。
  這裡收集了十人的訪問錄和文章,我們看重的不是他們在這方面見解的權威性,而是他們身爲文化人,對於改進電視文化的持續觀察與殷切期許。他們有話要說。
  電視是社會公器,是我們的。千萬記住:當你買回一架電視機,也同時獲得了參與塑造台灣電視文化的權利。
  不要輕易放棄!
楊志弘口述‧邱斐顯記錄,〈台灣需要電視消費者自救運動〉,頁6-9
宋澤萊,〈從「僞形」概念看電視的文化任務〉,頁10-11
    收錄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5月,頁45-47
蕭孟能口述‧邱斐顯記錄,〈電視應成爲文化尖兵〉,頁11-12
郭恩信,〈耶穌,走出電視,與受苦的人站在一起!〉,頁12-14
詹澈,〈連農民也對電視不耐煩了〉,頁15-16
謝明達口述‧邱斐顯記錄,〈走向小衆媒體電視化〉,頁16-17
江冠明口述‧邱斐顯記錄,〈電視經營權與所有權須嚴格劃分〉,頁17-18
王智章口述‧邱斐顯記錄,〈請大家來共同爭取第四台〉,頁18-19
宋隆泉口述‧邱斐顯記錄,〈建立台灣人觀點的電視台〉,頁20
宋田水,〈要死不活的台灣文學--透視台灣作家的社會良心〉,頁31-51
  你不認識宋田水,但是你認得這篇文章中的某些名字,他們是當今台灣要死不活的文學之主要構築成份。這期,我們以數十頁的篇幅,一次刊完這篇四處投稿無門的文學批評,是想藉機告訴大家,經過數十年政治的茸茸大黑手之撫摸與玩弄,有多少台灣文學家早就不以這塊土地、這國人民爲情深意摰的忠貞對象;名利和安全,才是他們奮勇向前的徵逐目標。然而筆枝是他們的,台灣文學却是我們的,台灣文學變得要死不活,我們有責任反省爲什麼?黑色大手誠然恐怖,縱容文學家形成一不可破潰的旣得利益階層,才是我們最可悲的心態。
柳紅木,〈蔣介石的自決思想〉,頁52-53
    〈台灣愛你永誌不渝!--歷年台獨思想犯相關案件一覽〉,頁54-56
  本表承林樹枝先生協助完成,唯台獨案件未出土者甚多,本表尚不週全,望各界進一步提供資料。
台灣新文化編輯部,〈文學家是永遠的抗議者--林雙不答客問〉,頁57-61
  在九月五日自立晚報主辦的前衛作家演講會上,林雙不對他寫作「大佛無戀」的原始動機及文化背景,有十分剔透的解析。他說,他寫作已經二十五年了,現在才感覺踏在一條正確而寬廣的道路上。
  ‧台灣群衆‧
謝長廷,〈群衆不是軍隊--台灣群衆的政治初剖〉,頁21-22
  當年那些喊殺喊捉、下跪、痛哭、表演獻花,自稱吳鳳的右派人士,現在哪裏去了?群衆受苦去抗議時,你們站在哪一邊?運動受挫被審訊時,你們站在哪一邊?群衆運動不應從表面的衝突去評價,應更深入文化改造和社會關懷的層次去探討,但是,國民黨有開放這種探討的勇氣嗎?
台灣新文化編輯部,〈以群衆換民主--謝長廷答社會運動二十五問〉,頁23-30
  這是一篇啓蒙式的問答錄。現任台北市議員的謝長廷,正因「六一二」群衆運動繫訟中,他以最輕鬆、最淺顯的話語,回答台灣社會對群衆運動最普遍的疑慮。請大家牢記:群衆運動不是「別人家的事情」,經由你的熱心了解及熱情參與,你可以決定群衆運動的方式和目的。朋友,我們在朝向民衆福祉的大路上等待你。
  ‧台灣民族講座‧
劉成台,〈勿錯待台灣原住民運動--論血緣民族觀的貧窮〉,頁62-67
  粗糙地塑造一個所謂「台灣漢族」爲台灣的統治民族,而山地民族是被統治民族,並不能解釋或解脫台灣原住民的現存困境。事實上,國民黨對台灣的同化政策是不分血緣民族在進行著,台灣人也深受同化之害。統一派在民族立場上的失足,必然導致他在山地民族問題處理上的政治反動性和社經基礎上認知分析的可笑與幼稚。
  ‧台灣新青年‧
盧清泉,〈現階段學生運動之陷阱--從「新社會宣言」論改良主義的逆退哲學〉,頁68-73
  ‧進步婦女‧
陳芳明,〈謝雪紅評論(三)--第四章 折枝與接枝的年代(上篇)〉,頁74-80
    收錄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雨夜花》,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7月,頁9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