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台灣新文化》第13期(1987年10月)目錄

黃怡,〈編輯月記〉,頁1
  ‧新文化焦點‧
林宗義口述‧王世勛訪問,〈台灣人走台灣的路--林宗義博士談「林茂生百歲紀念會」〉,頁5-9
  林宗義博士在這篇訪問中自稱,他這一生的主要思想,是繼承自他的父親林茂生。他細談台灣人認同的三個層次,並且說,林茂生百歲紀念會的目的,是要從歷史、宗教、語言、教育、婦女、醫學、藝術、政治……等方面,來探討未來台灣文化的發展問題,在第二階段,更要研究台灣的精神文化史。
錢安慶,〈我唾棄政治的爛攤子--回憶台灣思想家林茂生〉,頁10-16
  一九四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林茂生在睡夢中,被一些穿制服的人匆匆架走,連睡衣都來不及換。他的家人始終無法領回他的遺體,而他,六十歲的台灣文化聞人,成了所謂「祖國」之政治劣迹的最慘痛受害者。
黃怡,〈林嘉誠教授談台灣社會運動的殊相與共相〉,頁17-21
  林嘉誠在接受完訪問時,感慨地說:「我自己在學校開社會運動課多年,因爲前人努力、累積不够,始終覺得實證資料太少,分析工作很難進行。台灣若要從學術中獲得幫助,空口說白話的專家學者都必須自我節制,進一步地拿出證據來!」
邱斐顯,〈鄒族本身的內外壓力〉,頁62-66
  ‧台語詩‧
林央敏,〈嘸通嫌台灣〉,頁22-23
    收錄鄭良偉編注,《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05月,頁174-175
    收錄林央敏編,《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10月,頁76-78
    收錄林央敏編,《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63月,頁61-62
林央敏,〈台山變台灣--比較移民史〉,頁22-23
    收錄鄭良偉編注,《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05月,頁181-182
  ‧台灣民族講座‧
施吉雄,〈獨立快樂說〉,頁24-29
盧清泉,〈台灣民族運動的社會經濟內容--一個台灣左派的台灣民族運動觀〉,頁30-36
  ‧進步婦女‧
陳芳明,〈謝雪紅評論(二)--第三章 回歸的離枝花〉,頁37-46
  跨越一九二○年代以後,台灣社會經濟的性格有了可觀的變化,從而對台灣的政治運動也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在這些變化背後,有世界全球的因素,有亞洲地區的因素,也有台灣本土的因素。這些因素,爲日後台灣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遠在莫斯科的謝雪紅,並不一定能够瞭解台灣島內的一切變化。但是,她與中共、日共黨員的接觸,至少知道台灣島外的一些形勢。在進一步討論台灣形勢之前,有必要把謝雪紅與中共、日共之間接觸做一簡略的交代。因爲,在莫斯科東方大學的訓練,深深影響謝雪紅日後所選擇的政治路線。
    收錄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雨夜花》,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7月,頁71-94
  ‧傳記文學‧
謝里法,〈拾回那荒蕪的年代〈中〉--一個留法學生的政治自白〉,頁47-51
  ‧新文化評論‧
許水綠,〈筆尖指向現實--台灣文學作品與社會生命〉,頁52-59
  事實上,世界文學的標桿是虛,追殺是實,所謂世界文學是世界各民族的鄉土文學、民族文學的總和,這個總和的世界性中,包括了民族性中的共同性與相異性。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第六章 行業道德的淪喪〉,頁67-73
  唯有覺醒知行的台灣人,才能以汗血以自由換來台灣解凍的春意,也讓枝頭綴上點點新綠。
    收錄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6月,頁113-134
  ‧批評文學‧
宋冬陽,〈跨過文學批評禁區--「放瞻文章拼命酒」後記〉,頁60-61
  ‧台灣文學‧
苦苓,〈黑衣先生傳〉,頁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