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美麗島》第1卷第4期(1979年11月25日)目錄

  ‧封面裡‧
黃信介,〈發行人的話--政治是大多數人的事要照顧大多數人的利益〉,頁0-1
  ‧黨外政論‧
美麗島雜誌社,〈韓國政變的背景和啓事〉,頁4-5
  ‧國  是‧
美麗島雜誌社,〈敬請韓國政府對本刊言論正式表示態度〉,頁6
  ‧省市政情‧
穆新,〈步步升高的省議會爭權運動--修訂「臺灣省議會組織規程」專案小組何去何從?〉,頁7-11
  今年四月十三日,行政院第七次修正公布「省議會組織規程」從形式與實質兩方面雙管齊下,以緊縮省議會的職權。這是執政黨面對蓬勃生氣之廣大覺醒民衆的挑戰情勢下,再一次逃避現實地退怯與倒退。

但這一次緊縮議會職權以阻擋民主浪潮的擧動却立刻招來直接的對抗反應,那就是黨外省議員陳金德提案修訂「省議會組織規程」,以爭取合法地位,擴充議會職權,提案獲得黨內外的多數支持,成立專案小組。這是本屆省議會傑出表現的一例。本文針對此一專案小組的成立,從歷史的回顧中,企圖指出台灣議會政治的逆境與提升之道,獻曝於爲民爭權之代議士,一則對本屆省議會充滿磅礴之氣的爭權運動表示喝采與支持,一則對此良好開端寄予期待!
張文良,〈省議員逼走林務局長--省議會農林質詢旁聽記〉,頁13-16
張俊宏,〈農業已迫切需要改革〉,頁30-34
  ‧特別報導‧
軒轅平,〈折筆傳奇──陳婉真的心路歷程(下)--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社會敎育的一個個案〉,頁17-29
  陳婉眞因「潮流事件」在紐約進行絕食示威以後,國內報章詆爲國賊。軒轅平這部傳奇以敍述發展的方式試圖提出一個問題:陳婉眞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激烈抗議者的道路?這一步一步昇高的歷程反映了什麼問題?我們希望本文使大家暫時抛開意氣、憤怒,捫心反省:
  這三十年來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這社會怎樣塑造、煎熬在其中成長的心靈?
  陳婉眞的激烈道路非對非錯,而是時代的不幸。客觀現實不變,沒有她,也會有別人。如何使這時代的不幸消弭於無形?讓我們發悲情,想想這些問題吧!
艾琳達、許心,〈「革命馬戲團」的悲哀──吳案中被遺忘的人〉,頁45-50
  大家都知道:「余登發案」的處理經過,太不合法律,太不合常情。不過,極少人曉得它在警總軍法處所辦過的無數叛亂案中,畢竟屬於「特別」案件,也就是說,它的處理方式畢竟比較謹慎、公開、像樣。這裏介紹一個最普通、最能代表台灣法治人權水準,而且被大家所忽視的「政治」案件。請大家不要忘記:只要這塊土地上還有這類慘無人道的事實存在,我們就應當引以爲恥!
  ‧地方自治‧
王俊貴,〈地方領袖放棄罷免權〉,頁12
烏日鄉民,〈大家來罷免鄉長!〉,頁12
  ‧國際時事‧
美麗島雜誌社編輯部資料組輯譯,〈漢江怒濤下的悲劇--朴正熙遇刺事件淺析〉,頁70-77
Bernard Krisher訪問‧張福一譯,〈朴正熙不再有藉口了!--金泳三訪問記〉,頁77-78
  ‧財  經‧
侯立朝,〈臺灣的黃金自由〉,頁35-38
  ‧農  工‧
美麗島雜誌社,〈勞工座談會--如何促進當前工會功能〉,頁52-69
  工人要的是什麼?
  美國前勞工聯盟主席Samuel Gompers對這個問題回答說:「工人要的是更高的工資、更短的工作時間、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多的敎育,爲工人和他們的家屬求得更多的舒適生活,以及更多可以提高他們在社會當中之生活水準和地位的一切事物。」這些工人的目標和願望一直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勞工運動的主旋律。簡單地說,勞工運動是工人要求在資本主義經濟秩序中維護其工作的一種方法,也是工人爲了在市場的議價中保護其自身利益所做的集體努力,這一集體的努力通常依照工人自己的意願去成立自己的組織──工會──以促進勞動條件的改善。
  不管是一般的觀察或實証的研究都顯示出台灣地區的工人對於權力的行使是退縮的,欠缺强烈的工人間相互認同的「同類意識」,這辯証地反映在「工會功能萎縮」這一現象上。這種退縮性的勞工權力行使與下列二點有密切關係:
  一、國民黨的勞工政策;
  二、國民黨的干涉工會活動;我們從國際自由勞工運動史可以看出來,要把工人的需要和其組織與奮鬪的形式從政治組織(政黨)的問題中分離開來是不可能的,這在台灣尤其是如此。
  這兩點涵括了我們當前勞工問題的上層問題。十九世紀德國經濟學家W. Sombart說過:「勞工問題與經濟問題是不能分開的,勞工政策與經濟政策應當合一實施。」國民黨的勞工政策乃其經濟政策下的必然產物,這是我們今天檢討勞工問題所應知道的。爲了貫澈經濟政策、勞工政策的推行,政治組織干預工會活動便成爲必然的事。這兩個根本問題是我們當前勞工問題的癥結所在。
  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已使勞工問題逐漸變成台灣最重要的社會、政治問題。爲了探討、解決勞工問題,本刊將進行系列的探討,這一次針對勞工組織權力行使的工會功能問題所辦的座談會只是一個開始。感謝與會人士與高雄地區民衆的熱情。會中聽衆熱烈發言的問題,因限於篇幅,僅選錄有關工會問題者,謹向其他發言者致最深的歉意!
黃越欽,〈工會的宗旨與基本功能〉,頁53-55
楊靑矗,〈現行工會組織與其功能的缺失〉,頁55-56
康水木,〈阻礙工會發展之政治因素〉,頁57-58
張曉春,〈影響工會組織與工會功能的社會與經濟因素〉,頁58-60
王玉君,〈一個工會代表的心聲〉,頁60-61
王拓,〈沒有照顧勞工利益會產生什麼問題?〉,頁61-63
羅業勤,〈關於勞資爭議制度〉,頁63-65
顏艮昌,〈勞工要發揮自己的力量〉,頁65-66
黃順興,〈勞工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權益〉,頁66-67
聽眾,〈勞工大衆提出來的問題〉,頁67-68
楊靑矗,〈恢復國民的「創制權」,讓新生代勞工創制一部現代化的「工會法」〉,頁68-69
  ‧法治人權‧
尤清,〈淺談法治與人權保障〉,頁40-41
懷思博(Laurie S. Wiseberg),〈蒺藜網中的火焰──國際特赦組織〉,頁42-43
田朝明,〈也談國際特赦組織〉,頁43
國際人權聯絡網,〈國際人權聯絡網來函〉,頁44
維護台灣人權國際委員會,〈維護台灣人權國際委員會來函〉,頁44
陳文雄,〈最後呼籲〉,頁50-51
陳菊,〈悼念一位獻身人權的朋友──鄭浩賢〉,頁51
  ‧美麗島‧
文抄公,〈請正確認識歷史的事實──向蘇南成市長進言〉,頁91-98
謝苔心,〈革命家呢?還是流寇?(上)──「林爽文起義」的一些觀察〉,頁99-104
  本刊第二期「新竹義民廟的祭典」一文,因文中一句「林爽文到底是革命家還是流寇?史家尚無定論。」而引起爭論。本文從史料上對這問題作一些觀察。事實上,歷史決不是由某種理念演繹出來的,而是各種因素,在摻互錯綜中,有許多曲折的,承認了許多曲折,便不容根據某種理念下一往直前的評斷。因此,本文只謙虛的、平實的作一些「觀察」!另外,我們收到屏東鍾孝上先生大作「清代台灣的反清革命及『義民』的探討」一篇,篇幅所限,未及刊出。
  ‧新生代論壇‧
史耘,〈邁向開放的校園--中興大學「安蘭莊」事件之眞相及檢討〉,頁113-118
  中興大學工程弊案爆發後,杏壇蒙羞,更由於該校羅校長(曾任敎育部長,現爲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的鄉愿僞善作風,終於爆發了「安蘭莊」事件。事件發生後,北部各大報隻字不提,諒係「校內新聞,不登大雅之堂」也!
  「我們不要美麗虛僞的外表,我們要眞實的內容!」這是興大學生沉痛的吶喊!人同此心,這也是所有新生代沉痛的吶喊!
  面對這一純眞、沉痛的吶喊,令人感到痛心的是羅校長的官僚氣和敎育部的衙門作風。敎育部高敎司除替該校開脫並把工程弊案的監督責任踢給「經費稽核單位」澈查外,還特別强調將會同「安全單位」前往調查「安蘭莊」事件眞相。
  安全!安全!多少罪名假汝名而行!
  本文是幾位大學生對事件的感觸和看法。月暈知風,礎潤知雨。我們希望本文能促使大家反省這個問題!
吳忠慶,〈讓我們來打破各種神話(三)──和金耀基討論法治與合法性〉,頁119-124
  「在某一時間、某一空間,幾乎每一種可以想像到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皇室制度、寡頭政治、世襲貴族制度、多頭制度、代議政府和直接民主制,都曾經獲得極大的合法性,而使許多人爲了保護它們,志願捐驅。」──Robert A. Dahl
  「在『第一個新國家』一書中我曾論說過,早期的美國像當代許多新國家一樣,雖然有強烈的理性──法律合法性因素,卻是一個以超人感召爲合法性的國家,華盛頓像今日許多新國家的領袖一樣的被偶像化。但他不像那些領袖,他拒絕了四周擁護他成爲獨裁者的壓力。他有意的採取了類似君主立憲的作法,認爲他對這個新國家最重要的貢獻是給它時間,去建立一個法治的民有政治;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理性──法律的權威系統。他容忍他的內閣中由漢米爾頓和傑佛遜所領導的敵對派,雖然他個人不喜歡傑佛遜的主張。華盛頓拒絕充分享用它超人地位的好處,甚至於在他健康狀況似乎還不錯的時候自動辭去總統職務。華盛頓的作法將美國的政治體加速的推向理性──法律的權威系統。這種獨特的半超人感召,半理性──法律的領導方式對於社會的進化具有非常有力的安定效果。」──Seymour M. Lipset
靑木,〈爲「江總幹事事件」作幾點補充說明〉,頁125-126
  ‧海外專欄--芝加哥通訊‧
吳愛英,〈人權運動點點滴滴〉,頁89-90
  ‧大眾心聲‧
宋德政,〈瘋農瘋語〉,頁126
王正言,〈誰說民主潮流擋不住?〉,頁39
葉明彥等,〈計程車司機的建言〉,頁69
  ‧黨外報導‧
魏良柯,〈動人心弦的「美麗島之夜」〉,頁79-81
施明德,〈台灣民主運動劃時代的一天──黨外人士爲余登發案遊行抗議記實〉,頁82-88
  今年一月廿一日,震驚國際的余案爆發。黨外人士認爲這是大整肅的開始,立即當機立斷,擬就「爲余登發父子被捕告全國同胞書」聲言「這種軍事統治與特務統治傾向的加强,以及政治迫害的手段,都是我們絶對無法容忍,而堅決反對到底的!」並於翌日上午在高雄縣橋頭鄉擧行三十年來台灣第一次的政治示威遊行。此爲往後黨外民主運動極具關鍵的重要行動,它的意義有二,一是對國民黨政治迫害的集體反抗;二是,要明確讓社會知道,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知道,這是我們的權利,我們有意見,我們就有公開表達的自由。這對台灣新生代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有莫大的鼓舞。本文記述這一關鍵性的行動,曾流傳於海外各地。今值國際人權節(十二月十日)將屆,原任者略作訂正後擲交本刋發表,蓋人民有「知的自由」!
美麗島雜誌社編輯部,〈本月黨外記事〉,頁105-109
美麗島雜誌社編輯部,〈本社各服務處動態〉,頁110-112
  ‧其  他‧
梁景峯,〈報童新聞詩〉,頁41
    〈讀者來信〉,頁16
鄭穗影,〈讀者來信--關於魏文陳文及編輯部按語的意見〉,頁127
諸葛彬,〈讀者來信--何以「黑」之?〉,頁127-128
蘇志瀛,〈讀者來信--「黑板」乙頁有欺騙讀者之嫌〉,頁128
柳無音,〈讀者來信--你們敢不敢登出我這封信〉,頁128
Co Co,〈漫畫〉,頁344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