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新台灣人叢書11-20

11、邱垂亮,《台灣與中國──走上不同政治路》,19891015日,總293頁。
  台灣,歷史上的亞細亞孤兒,縱然一再被強調與傳統中國在血緣文化上的聯屬關係,可是也嚐盡被中國母體割捨抛棄的苦楚命運。而自一九四九年,「蔣氏王朝」重新君臨台灣,大陸母土竟成爲中共統治的土地,從此,台灣與中國再陷於長期的絶裂,傳統中國在台灣祇具精神上的意義。新台灣兀自前進,現實中國依然迷失。
  本書旨在探索近年台灣與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和不斷衍生的兩岸關係,作者邱垂亮博士係澳洲昆斯蘭大學政治系敎授,本著專業的比較政治學的理論架構,以巨視性的角度,多次遊走台灣與大陸,用新近的史實論證評斷台灣與中國的政治槪況,以及海峽兩岸的統、獨問題,是「最新版」的台灣與當代政治發展史鉅構。

  邱垂亮 一九三八年三月廿七日,出生苗栗鄉下,祖父貧農。父親年輕時就出去當工人,進入石油探勘公司當電工。母親出身沒落地主,本爲才女,但一生懷才不遇,在傳統社會文化裡被無情埋沒。二次世界大戰後,邱家南遷台南縣東山鄉牛山,父親爬電線桿,母親種菜養豬,辛苦把五男二女養大,並給予充分的敎育機會。
  初中就讀新營中學,高中嘉義中學,五八年考入台大外交系,與陳若曦、白先勇、李歐梵、王文興等同班,但不認同《現代文學》的灰色虛無作風。受殷海光和《自由中國》的影響,轉對政治有興趣,在台大每天讀《紐約時報》。
  六三年赴美加州大學,修政治學碩士和博士,半工半讀,吃盡苦頭,但對自由民主的政治發展深入研究,鍥而不捨,從馬克思、毛澤東、依賴理論,轉了一圈,回到人性必然缺憾,權力必須制約,人民必能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世界。
  七一年赴澳洲昆斯蘭大學執敎至今。近二十年來,書生論政,不自量力,中英文著作達五冊之多,遍及台灣、澳洲、美國、香港、中國大陸。九次赴大陸講學,解說自由民主之道。二十多次回台灣,關心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
  一生,只想當一個自由人、民主人。
12、黃文雄,《中國的沒落》,19891015日,總313頁。
  中國人常以佔全球人口四分之一而自詡廿一世紀必爲中國人的世紀。但日本崛起的經驗卻證明一個事實──地廣人衆並非富強的絕對條件。相反地,中國的十億人口反而成爲國家現代化的沉重負擔,更爲廿世紀人口過剩的悲劇。
  文明本身即是一個自我完結性的系統,盛極而衰是必然的歷史法則;就如同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文明逐次走向滅絶的境域一樣,傳統中國文明早已失去文化的創造性與對異質文明的抵抗力,而現代的中國,也因背負了太多的傳統矛盾與歷史包袱,面臨自身文化解體與被西方異質文明殖民、被編入周邊文明的悲慘命運。
  本書作者以巨視的文明史觀,縱越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歷史演進與自然環境等方面來剖析中國文明的頽滅,他對中國前途的理性體認與勇敢揭示,無疑予這一不正視中國文明病理癥結與不切實富強迷夢的時代以一記強烈的痛喝!要瞭解中國本質,體認中國人的悲哀,本書具有絶對說服力的參考價值。

  黃文雄 台灣高雄人,一九三八年生,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東渡日本留學,相繼自日本早稻田大學商科畢業及獲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政經學碩士學位。
  擔任日本台灣同鄉會會長以及世界台灣同鄉會副會長等職。
  著作有《毛澤東的策略》(日文)、《陰謀學入門》(日文)、《中國富豪列傳》(日文)等書。
13、吳錦發,《做一個新台灣人──海內外台灣名人訪談錄》,19891115日,總366頁。
  本書的專題採訪對象,都是台灣各界的傑出人士,包括海內:高俊明、李昂、吳豐山、柴松林、李鴻禧、莫那能、黃春明、鍾肇政、李喬、柏楊、魚夫、鄭清文、呂秀蓮、胡台麗、王清峰;海外:鄭良偉、邱垂亮、陳必照、吳秀惠、謝里法、黃昭堂、張良澤、林衡哲、陳芳明;還有五位對台灣觀察研究頗有成績的日籍學者。有所謂「外省第一代」「外省第二代」「閩籍」「客籍」「原住民」,他們對台灣事務都有長遠的思考,並且在各界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本書採用對談方式進行,讓這些高智分子的學術研究精華和深思熟慮的真知卓見,流暢易曉地躍然紙上。如果讀者要對「新台灣人」的精神面貌有所認識,從這本書可以得到一些最根本的啟發。

  吳錦發,台灣高雄美濃人,一九五四年生,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曾任電影編導、台灣時報副刊主編、民衆日報副刊主編,現任民衆日報新聞評論員。
  曾獲第二屆(一九七九)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第十六屆(一九八五)吳濁流文學獎,第一屆(一九八七)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
  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放鷹》《靜默的河川》《燕鳴的街道》《春秋茶室》(後兩部曾改編電影)。散文集:《永遠的傘姿》。編有《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一九八八台灣小說選》。人物專訪:《懷念的人物》《做一個新台灣人──海內外台灣名人訪談錄》。
14、曹愛蘭,《新時代台灣婦女觀點》,1989915日,總190頁。
  在這個變異的時代裡,曹愛蘭──一個致力於爭取兩性地位平等的女權運動者,透過對女性人格尊嚴的伸張,雛妓悲慘境遇的救援與自然環境保育的呼籲,深刻地顯現了她對社會的寬廣關懷。
  本書是曹愛蘭第一本有關女權運動的文集,她指出:在傳統社會的父權結構尚未徹底解析之時,婦女必要充分自覺與主動參與。從參與中去認識,從認識中去反省,惟有女性發揮自身的特質,互相鼓勵,寬容與扶持,才能對這個社會對弱勢者的不公平待遇、錯誤的科技生產方式與消費結構有所改變;也惟有女性同胞自尊自重,檢驗過去,前瞻未來,以智慧與實踐的精神積極參與,才能爲獨立、自由、民主的美麗島培養出進步的新文化。

  曹愛蘭 一九七一年 台大中文系畢
  一九七二年 留學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研究所研究
  一九七九年 美國猶他大學特殊敎育碩士
  一九七九年 返台擔任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研究員
  一九八○年 創辦台北市第一兒童發展中心(殘障兒童學校)擔任主任職
  一九八二年 參與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
  一九八七年 號召成立進步婦女聯盟並擔任第一任總召集人
  一九八八年 擔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目前工作內容:中華民國啓智協會總幹事 中華民國殘障團體職盟北區召集人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
  關心問題:台灣弱勢者人權問題,尤其婦女勞工問題和殘障人權問題。此外,也關心民主化,環保等問題。
  先生施信民,有一個兒子十五歲。
15、盧修一,《獄中沈思錄》,19891115日,總254頁。
  一九八三年一月,時任文化大學政治系主任的盧修一博士,被國民黨政府以涉嫌「台獨案」而遭逮捕,理由是盧於留學法國期間,即與日本獨立台灣會負責人史明有來往,也曾參與籌組歐洲第一個台灣同鄉會,回國後又透過前田光枝與海外台獨人士密切聯絡。本案經軍法判決交付感化教育三年,使盧修一從一個清新的學者變成仁敎所中唯一的博士受刑人。
  本書即是盧修一博士在那段苦難歲月中,心思反應的記錄和心路歷程的展現,他以生活周遭所發生的某些事情和沉潛讀書的心得,透過生活化的、知性的、感性的文字,留下這本《獄中沉思錄》。從這本書,我們不僅看到一個台灣人生命的修為自持和思想旅路,更可體會出至高境界的人生觀照。

  盧修一 台北縣三芝鄉人,一九四一年生。
  建國中學、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一九六九年留學歐洲,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
  一九七五年返台,歷任文化大學教育推廣中心主任、夜間部行政管理系主任、日間部政治系主任。
  一九八三年被調查局以涉嫌叛亂罪逮捕,後被警備總部裁定感化教育三年,關在土城「台灣仁愛教育實驗所」。
  一九八六年出獄,一九八七年獲聘為清華大學副教授,一九八八年出任民進黨外交部主任。
  著有:《台灣共產黨史》《獄中沉思錄》《出頭天》。
16、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19891120日,總235頁。
  這是一個「台灣運動」的偉大時代。
  我們要呼籲的是:這一代有志氣的台灣人宜應出來為此千秋萬世偉業而獻身努力!
  文化建設、文化的創造是偉大的精神事業。今天我們就正在進行這個偉大的建設。誠然我們是在重重文化危機中──例如面對政經制度結構性的嚴重謬誤而無可奈何,部分人心敗壞,社會異化,迷失人生意義等。但是經歷四百年歷史風霜的台灣人,遍嚐異族壓迫統治的台灣人,已然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我們在文化創造建設中的危機與契機,就像鳳凰自焚而再生的過程,不斷接受挑戰、回應挑戰,不斷演化進步。
  台灣人此世此時為了「台灣運動」的整體目標以及基礎需要──就是用來支持台灣人追求幸福理想,倡言文化反省、文化篩濾、文化創造,這是與全人類追尋文化新境地的同步行動,是一項令人意志昂揚、充滿美麗前景的行程!

  李喬,本名李能棋。另號壹闡提。台灣苗栗人,一九三四年生。新竹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曾任中小學敎師廿八年。
  一九八三年退休後專事寫作,並戮力於台灣新文化改造運動。
  曾獲第二屆台灣文學獎、第四屆吳三連文藝獎,第十四屆吳濁流文學獎特別獎。
  著有短篇小說集:
  《飄然曠野》(幼獅出版公司)
  《戀歌》(水牛出版社)
  《人的極限》(現代潮出版社)
  《山女》(晚蟬出版社)
  《恍惚的世界》(三信出版社)
  《心酸記》(東大圖書公司)
  《告密者》(自立晚報、台灣文藝雜誌社)
  長篇小說:
  《痛苦的符號》(三信出版社)
  《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燈)(遠景出版公司)
  《情天無恨──白素貞逸傳》(前衛出版社)
  《藍彩霞的春天》(五千年出版社)
  論評集:
  《小說入門》(時報出版公司)
  《台灣人的醜陋面》(前衛出版社、美國台灣出版社)
17、林雙不,《林雙不短打──台灣獨立與軍訓敎官》,19891210日,總205頁。
  這是林雙不繼演講集《大聲講出愛台灣》之後,本於家國社會關懷和台灣前途問題深沈思考下的文集;是公理正義的呼喚,也是做為一個台灣人誠摯砥礪、自我期許的肺腑之言。
  本書的討論焦點集中在:()對台灣政治社會不公不義的抗[控]訴;()軍訓敎官問題的探討。這些文章當初在報端雜誌發表時,曾引起廣大的廻響,益見這些問題公開討論的必要性。
  為台灣,林雙不完全地投入,也完全地奉獻,本書又是一個良好的見證。

  林雙不,本名黃燕德。台灣雲林東勢鄉人,一九五○年生。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彰化縣省立員林高中敎師。
  早期以筆名碧竹寫作,作品散見各大報副刊和雜誌;並出版散文和小說集共廿餘種。一九八○年以後,以林雙不筆名寫作,並經常受邀在各種政治社會文化運動中演講,很受聽衆和讀者歡迎。
  林雙不時代作品大都由前衛出版社出版,計有:《筍農林金樹》《大學女生莊南安》《小喇叭手》《決戰星期五》《大佛無戀》《台灣人短論》《大聲講出愛台灣》《林雙不短打》。
18、林玉体,《台灣教育與政治問題》,1990520日,總333頁。
  在台灣,政治之汚染敎育,不只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而已,更在光天化日下公然進入校園;不只政治銅像花費不貲的矗立於校門入口,且政治敎材充斥,政治校名各地皆有,政治校長及政治學生也是司空見慣。
  爲什麼從事敎育工作者竟然爲政治幫腔助勢,且幫腔助勢數十年,這也證明了政治控制敎育之成功,但是這種成功,卻腐蝕了心靈,敗壞了人性。本書之出版,希望讀者用心思考這個關係下一代幸福以及健全民主政治的主題。

  林玉体,台灣台南縣人,一九三九年生。
  師範大學敎育學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小學敎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敎授,敎師人權促進會會長。
  現任師範大學敎育系敎授。
  著有「台灣敎育四十年」「西洋敎育史」「敎育價值論」「理則學」「不做稻草人」「台灣人的敎育願望」等書。
19、張旭成,《台灣、中國與世界》,1990520日,總268頁。
  從台灣看世界,台灣是全世界的中心與重心,重要無比,台北的觀點應受到各國的重視。從世界看台灣,台灣不過是大棋盤上的一個棋子,受大陸、美國及其他多種國際力量所影響。
  眞正愛台灣,關心台灣前途的同胞應充分了解台灣的處境,不能忽視她與大陸、美國,及日本和其他亞洲鄰國的互動關係。

  張旭成,台灣嘉義人。
  台大政治系學士,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博士。
  現任賓州州立大學政治系敎授,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國際知名的亞裔政治學者,曾遊歷中國大陸、蘇聯、北韓、東歐等國,並在美英德日等地學術及專業刊物發表近百篇論文,及在《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讀賣新聞》等報刊撰寫專欄。
  張敎授熱愛他的故鄉台灣,亦極度關切台灣事務。曾應邀出席美國國會及五角大廈作證演講,提出對台灣前途之看法。「新加坡模式」的構想,曾引起國人相當的注意。
20、吳錦發,《抓狂政治》,1990520日,總255頁。
  本書是作者在民衆日報的政治專欄「新聞短擊」匯集而成,作者是國內知名小說作家,小說著作如「春秋茶室」「秋菊」等均膾炙人口,政治評論是作者另一項才華的呈現,「新聞短擊」在民衆日報推出期間轟動一時,讀者電話、信件不斷,皆讚譽爲「一流的評論」。
  由於作者是文學家,又是社會學系畢業,其對社會政治現象恆有犀利獨到之觀察,再加上作者文筆的靈巧美妙,使他的政論優美感性、冷靜理性兼而有之,時而憤怒,時而感傷,時而幽默諷刺,時而深入政治黑暗地帶痛加撻伐,這樣的政論大異於國內一般政治學者喜歡吊書袋的政治著作,痛快淋漓之餘猶留給讀者深刻的想像空間,無怪乎,它能廣受歡迎!

  吳錦發 台灣高雄人,一九五四年生,中興大學社會學系畢業。
  曾任電影編導、台灣時報副刊主編、民衆日報副刊主編,現任民衆日報新聞評論員。
  曾獲第二屆(一九七九)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第十六屆(一九八五)吳濁流文學獎,第一屆(一九八七)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
  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放鷹》《靜默的河川》《燕鳴的街道》《春秋茶室》(後兩部曾改編電影)。散文集:《永遠的傘姿》。編有《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一九八八台灣小說選》。人物專訪:《懷念的人物》《做一個新台灣人──海內外台灣名人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