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新台灣人叢書1-10

  「新台灣人叢書」是前衛出版社發行的叢書,於19892月出版至19912月,總共出30本,其中《台灣人的醜陋面》與《拯救台灣人的心靈》雖然編入叢書內,後來又改列「新台灣文庫」。其中《大聲講出愛台灣》國民黨政府査禁與扣押。[1]
1、林玉体,《台灣人的教育願望》,1989215日,總295頁。
  台灣人所受的敎育,不管是日本統治時期,或是國民黨政府時代,都嚴重忽視了台灣人的實際需要和願望。尤其現行敎育體制具有強烈反台灣、反民主傾向,今日台灣的敎育更呈顯黨化敎育思想壟斷、升學主義功利前導的現象,對台灣人而言,誠然是一種隱形的敎育災難。
  林玉體敎授先於台南師專畢業,敎過小學生,後公費留學美國,專研敎育哲學,回國後在大學任敎,並積極參與各種校園和社會改造運動,禀於作爲一個台灣人的良知,他對台灣社會、敎育的種種偏差誤導勇於提出批判,也提示了扶正和補救之道。

  林玉體 台灣台南縣人,一九三九年生。
  師範大學敎育學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小學敎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敎授。
  現任師範大學敎育系敎授,敎師人權促進會會長。
  著有「台灣敎育四十年」「西洋敎育史」「敎育價值論」「理則學」「不做稻草人」「台灣人的敎育願望」等書。
2、鄭俊清,《憤怒的山城勞工》,1989215日,總310頁。
  隨著經濟發展,台灣的勞工人數急速增加,這股龐大的工人人口,大部分來自台灣農村,本質上都有安天順命的性格,因此也習慣性地被擠壓在社會階級的最下層。但在近年台灣本土意識擡頭,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揭發政府體質惡質化的衝擊下,工人利益意識逐漸萌芽,勞工運動也開始起步了。
  以新玻事件為藍本的這本小說(新玻事件足以做為台灣工人運動的啓示錄),記載著整個事件激烈而悲壯的過程,整篇小說就是一個事實,它同時反映了台灣資方和黨團赤裸裸的猙獰面目、軍特警的恐嚇和彈壓、行政機構的推諉與無能、還有當前台灣社會不可思議的殘蠻本性……。
  附錄有關勞工法規,是勞工基本的實用參考資料。

  鄭俊清,台灣桃園縣人,一九五一年生。
  現服務於桃園縣大園鄉鄉民代表會。
  近年出現的新一代小說家。
  作品「黑色地域的呼喊」曾入選一九八五年吳濁流文學獎。
2、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1988615日,總238頁。
3、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1988515日,總230頁。
  「拯救台灣人的病症並不是沒有的。從自我的理論看來,治療台灣人的病就是重整台灣人的自我結構,我們必須要以建立台灣人的自我圖像,自我意識,自我價值觀為文化的目的和核心,使台灣人自我明晰起來,開朗起來,堅定起來……不斷探索,討論,表現台灣的明晰自我,嚴格區分出優美的自我,醜陋的自我,放棄醜陋之面,發揚優美之面,重塑一個嶄新的自我。」是的,創造性可以決定台新文化的成敗與優劣,當我們台灣人學會了追究舊文化,外來文化的根源的本領,及培育出巨大的創造力時,我們的新文化就會建立起來並燦爛發光!
  雖然台灣人有極為漫長的尋根的歷史,台灣的內在也積極掙扎著要實現自己,但在歷史命運、巨大的中國陰影和國際人圖像的包圍下,台灣人的自我圖像、觀念、價值一再受挫,導致台灣人在社會、生活層面產生病變,如台灣人缺乏自我認同、缺乏自知之明、缺乏自尊自重,不能自我開放、自我接受,造成台灣人容易焦慮緊張,容易歉疚、說謊、盲目認同、奴化、退隱……等等病癥表現。於是台灣人不敢期待自己將成為如何的人,到處有人喊著徬徨和無依,台灣人似乎可以隨時遺忘台灣,使自己變成一種空茫的存在。
  要改變這種心理挫折和宿命性格,重整台灣人的自我結構是極其重要的修持。原以小說知名於台灣文壇的宋澤萊,他這本書,讓台灣人思考、找尋到自我,是台灣人心理建設的第一步。

  宋澤萊 本名廖偉竣,雲林縣二崙鄉人,一九五二年生。
  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一直任敎於彰化縣福興國中。
  大學時代就寫了三本心理小說。一九七八年以「打牛湳村」系列小說震撼台灣文壇,兩年間又寫了五本小說。一九八○年一度轉向參禪。一九八五年寫「廢墟台灣」。一九八六年和數位本土年輕作家創辦「台灣新文化」雜誌。
  已出版著作有:
  小說/「打牛湳村」「等待燈籠花開時」「蓬萊誌異」「弱小民族」「黃巢殺人八百萬」(以上短篇);「骨城素描」「紅樓舊事」(以上中篇);「廢墟台灣」「惡靈」「變遷的牛眺彎」(以上長篇)。
  評論/「禪與文學體驗」「誰怕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
  散文/「隨喜」。
  詩集/「福爾摩莎頌歌」。
  翻譯/「白話禪經典」。
  大都由前衞出版社出版。
4、陳永興,《拯救台灣人的心靈》,1988615日,總225頁。
4、林雙不,《大聲講出愛台灣--林雙不演講集》,1989215日,總271頁。
  文學上的林雙不本身就是台灣人覺醒的過程。從八○年代開始,他的小說直接契入台灣經驗之中,有爲民請命的農村文學,有反映敎育界黑暗面的人權文學,更有打破政治神話、批判不合理體制的抗議文學。
  基於對台灣鄉土的愛,天生反骨的林雙不近年更經常受邀在各種政治、社會、文化運動中演講(平均一年達五十場以上),很受聽衆歡迎,曾被評選爲反對運動最佳演講人之一,部分演講錄音帶也極風動暢銷。
  這本書是林雙不用書面形式和您見面的綜合演講實錄。

 林雙不,本名黃燕德,一九五○年出生,台灣雲林縣東勢鄉人,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員林高中、台南神學院敎師。
 早期以筆名碧竹寫作,作品散見各大報副刊和雜誌,並出版散文和小說集共二十餘種。一九八○年以後,以林雙不筆名寫作,不但重塑「台灣人格者」的形象,而且也賦予了台灣人新的精神意義。每篇作品推出後均甚轟動。「林雙不作品集」,包括:
 筍農林金樹    決戰星期五  江東去十六篇  外雙溪書簡
 大學女生莊南安  大佛無戀   雪峯半月    台灣人短論
 小喇叭手     最初的舞台  衛武營書簡   大聲講出愛台灣
5、林雙不,《台灣人短論》,1988815日,總210頁。
  「今天,我願在此呼籲台灣一千九百萬住民共同來建設台灣。祇有這塊土地方才是我們實實在在站著的。我們台灣人不必做長頸鹿。我們不必看舊大陸,人家不讓我們回去;我們不必看新大陸,那是別人的土地。今天祇有台灣島是我們的。」那麼,如果讓台灣人來主政,我們該怎麼做?「我們祇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藉文學作品來充實文化敎育,來改變我們台灣人的缺點或恢復我們台灣人有尊嚴、很樸實的本性,肯爲我們的鄉土來努力,來犧牲,共同來創造一個理想的社會。」
  幾百年來,台灣都是在外來政權統治之下,台灣人從來不曾眞正的當家做主。也許是先天的奴隷性格和苟且心態使然,多數的台灣人凡事變得沒有自己的立場,也沒有自己的主張。
  本書就是以台灣人的立場和主張爲基點,輻射來看全面的台灣社會,並對台灣文化、敎育、政治先天的不良,和後天人爲的惡質問題做嚴厲地批判,每篇短小精悍,見微而知著。

  林雙不,本名黃燕德,一九五○年出生,台灣雲林縣東勢鄉人,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員林高中、台南神學院敎師。
  早期以筆名碧竹寫作,作品散見各大報副刊和雜誌,並出版散文和小說集共二十餘種。一九八○年以後,以林雙不筆名寫作,不但重塑「台灣人格者」的形象,而且也賦予了台灣人新的精神意義。每篇作品推出後均甚轟動。
  「林雙不作品集」,包括:
  筍農林金樹  (台灣農村人物誌)   江東去十六篇(碧竹時期小說新編)
  大學女生莊南安(短篇小說集)     雪峯半月  (碧竹時期散文)
  小喇叭手   (短篇小說集)     衛武營書簡 (碧竹時期散文)
  決戰星期五  (長篇小說)      外雙溪書簡 (碧竹時期散文)
  大佛無戀   (長篇小說)      林雙不短論 (社會文化批判)
  最初的舞台  (碧竹時期小說新編)  ‧以上均由前衛出版社出版
6、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1988815日,總248頁。
  「反人性的中國文化在台灣已經逐漸褪色,最後可能全面瓦解,這是歷史發展必然的結果,因為愛自由、愛和平、愛尊嚴、愛幸福的『人』,當理性之光開始照射大腦之後,必須要拋棄中國傳統文化。」各位,我們台灣人已經要建立台灣新文化了,這個潮流任憑統紿者和食古文化的頑固者怎麼「復興」中國舊文化也擋不住。讓我們期待並推動一種熱愛鄉土、尊重人權與生命,讓理性抬頭、個性解放、個體獨立,並且能够不斷做自我提昇的新文化在台灣早日茁壯!
  這是一本促使台灣人脫胎換骨的系列專論。從解剖台灣文化的根源與體質開始,探究台灣人的性格缺陷與台灣社會的病態肌理,進一步提出改造藍圖,以增進台灣人的尊嚴與幸福。內容觸及政治、文化、敎育、宗敎、文學、語言、哲學、意識形態等層面的根本問題,豐富而精湛。
  台灣人已經走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關鍵時刻,只有新的台灣人才能掌握正確的方向,在這個時刻裡,每個台灣人,不管是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或「山地人」,透過本書導引,必能清楚的認識自我,努力改造自己成爲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新台灣人。

  林央敏,一九五五年生,台灣嘉義縣人。嘉義師專、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敎職。
  林央敏的作品觸角敏銳,視野廣濶,風格多樣,爲新生代中分別擅於各種體裁之傑出作家。曾獲聯合報「愛的故事」散文獎第一名。近年以高層次的政治、社會、文化批判深受文壇矚目。
  迄一九八八年三月爲止,林央敏已出版著作有:
  小說集:不該遺忘的故事(希代) 大統領千秋(前衛)
  論述:台灣民族的出路(新台) 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前衛)
  詩集:睡地圖的人(蘭亭)
  散文集:第一封信(前衛) 霧夜的燈塔(希代) 惜別的海岸(前衛) 蝶之生(九歌)
7、林美挪,《台灣的綠色災難──台灣環保運動啓蒙記實》,1989215日,總270頁。
  台灣,在經濟掛帥並聲稱已進入開發國家之林的假象下,社會人心却越驅自私功利,來自政府、工商業、團體、個人的種種自利行爲,使台灣的自然環境遭到侵蝕性的破壞,台灣的綠色大地正蒙受著萬劫不復的災難。
  本書正是一本台灣近年重大汚染及環保運動的歷史。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報導台灣的公害問題癥結,也以敏感的心把公害對文化的摧殘,人文的加害及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打擊一一表達出來。
  這不僅是一個環保記者的良心啓蒙記實,也是整體台灣人環保意識和運動的綠色潮流。

  林美挪 台灣彰化縣人,一九六○年生。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自立晚報環保記者。
  綠色和平工作室發起人、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會員。中華民國資訊自由協會理事。
8、林俊義編,《綠色種籽在台灣──一九八八綠色和平報告》,1989215日,總268頁。
  未來的世界,資本主義最大的挑戰不是紅色的共產主義,而是綠色的環境主義。
  隨着台灣環境公害和生態破壞的日益嚴重,民衆的環境意識已開始覺醒,關心環境的有心人不斷增多,各種環保組織也相繼成立。「綠色和平工作室」是其中深具綠色理想的草根環境團體之一。
  本書就是「綠色和平工作室」成立短短一年的集體成績。他們和另一環保組織「環保聯盟」共同爲台灣環境運動史上寫下了一些啓發性的綠蹟。

  林俊義 台灣台北市人,一九三八年生。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生態學博士。東海大學生物系敎授。綠色和平工作室發起人。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會長。
9、陳芳明,《在時代分合的路口──統獨論爭與海峽關係》,1989715日,總319頁。
  七○年代以降,有關統‧獨論爭和台灣‧中國的關係變化,是海內外台灣人注視的焦點;而台灣將何去何從?更是海內外台灣知識分子思考的嚴肅課題。
  一九七四年出國留學的陳芳明,和無數熱血的台灣靑年一樣,首先即造就了他思想上的大轉變──從一個大中國沙文主義者,蛻變成爲鮮明強悍的台灣本土意識論者。尤其自他加入《美麗島週報》的編輯陣營以後,他所發表的犀利評論,曾帶給台灣國民黨當局極大的震撼,也因而使他長列「黑名單」之中,有十五年之久不能回到生養他的故鄉。然而,他的文章卻也是此間知識靑年和政治社會運動者的言論指標,人人爭相傳閱。
  本書就是陳芳明十年來投入反對運動的政論結輯之一。他說:我乘桴於海,爲的就是尋找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葯方。

  陳芳明 台灣左營人,一九四七年生,一九六九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三年獲台大史學研究所碩士,一九七四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史學,現爲「台灣文化」總編輯,「台灣文庫」執行編輯。
  他的筆名比眞名更廣爲人知,他以「陳嘉農」寫詩與散文,以「宋冬陽」寫文學評論,以「施敏輝」寫政論文章,本行則是史學專家。他的作品集有「鏡子與影子」「詩與現實」「受傷的蘆葦」「放膽文章拚命酒」「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在美麗島的旗幟下」「鞭傷之島」,並爲台灣文庫主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楊逵的文學生涯」「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目前正在撰述「謝雪紅評傳」「二二八事件史」。
10、陳芳明,《在美麗島的旗幟下──反對運動與民主台灣》,1989715日,總323頁。
  原是標準文學靑年的陳芳明,於一九七四年離台赴美,進入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一向由台灣制式敎育所塑造出來的中國人格,在海外竟遭到了無情地嘲弄與貶損,使他驀然回首,決心探究台灣的歷史性格與方向,也因爲這樣的矢志和覺悟,使他毅然走上海外政治運動的道路。
  他出國期間,正是台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運動蓬勃發展的階段,面對「民主自決」、「台灣應該獨立」、「建立台灣新文化」的呼聲,陳芳明雖然肉體遭到放逐,精神卻時時回歸到台灣母土,他回望台灣,頻頻爲文呼應島內的運動發展。他的文字,加入了歷史的考察和人文的思考,不但提示台灣反對運動正確的導向,也企望台灣展開一次全面的精神改造運動。
  本書是陳芳明十年政治生涯的總結之二。他說:台灣的莊嚴人格,與台灣的偉大國格,將是我無盡的追求。

  陳芳明 台灣左營人,一九四七年生,一九六九年畢業於輔仁大學歷史系,一九七三年獲台大史學研究所碩士,一九七四年赴美,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史學,現爲「台灣文化」總編輯,「台灣文庫」執行編輯。
  他的筆名比眞名更廣爲人知,他以「陳嘉農」寫詩與散文,以「宋冬陽」寫文學評論,以「施敏輝」寫政論文章,本行則是史學專家。他的作品集有「鏡子與影子」「詩與現實」「受傷的蘆葦」「放膽文章拚命酒」「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在時代分合的路口」「在美麗島的旗幟下」「鞭傷之島」,並爲台灣文庫主編「台灣意識論戰選集」「楊逵的文學生涯」「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目前正在撰述「謝雪紅評傳」「二二八事件史」。


[1] 理由是「內容主張台灣人有別於中國人,呼籲台灣人共同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鼓煽台灣獨立,散佈分離意識。」林雙不,《林雙不短打──台灣獨立與軍訓敎官》,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912月,頁82